人類的發展,由野蠻至文明,從經濟角度看,就是一部貨幣史。其中紙幣的發明是重大的里程碑,標置着由「以物換物」進展到「信用」制度的確立。中國作為文明古國,是世界上首先使用紙幣的國家,時間可追溯至北宋,當時的紙幣叫「交子」,其後元朝、明朝、清朝。鴉片戰爭後,中國被逼開放門户,讓外國商人及銀行進駐,紙幣的發行及種類大增,以換取中國政府及民間的黃金及白銀。

早期外商銀行發行的紙幣並非精美,隨著印刷技術不斷改進,紙幣設計及用色都十分豐富,美輪美奐。民國初期已有中國的銀行委託美國鈔票公司代印紙幣。

英國是最早來到中國的外商,銀行包括上海有利銀行、印度新金山中國滙理銀行、印度新金山中國渣打銀行(渣打銀行前身)、英商香港上海滙豐銀行(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前身)等等。其後美資、法資、日資、德資及俄資等銀行也相繼進駐。

近代中國的紙幣史,反咉中華民族的百年滄桑。

香港大學博物館學會於今次巡禮, 參觀了資深及知名的中國紙幣收藏家林建邦先生的珍藏,林先生於他的藏館介紹「元、明、清、民國、新中國」時期的各式紙幣,包括不同銀行、地區和政府的紙幣,從當中多樣的變化一窺中國近代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