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自序

中國是世界上紙幣種類最多的國家,無論省、市、縣錢莊、當鋪,甚至軍隊,均會印刷紙幣。雖然種類多,但有些能兌現,有些不能兌現,因此以前的人很少存起鈔票,能用的時候就把它們用掉。筆者剛好相反,10歲便開始收藏紙幣,對中國紙幣更是情有獨鍾,轉眼踏上收藏之路60餘年。


過往有些紙幣因過度發行,變得不值錢,很多散落在民間;有些紙幣回收徹底,或在戰亂中流失,僅餘一、兩張存世,價值亦會因此有很大分別。筆者最早期收藏的紙幣,都是從日常生活著手,屬較常見的類別。後來年紀逐漸增長,對紙幣的認識加深,手上資金亦漸見裕,才開始挑選一些較罕見和昂貴的來收藏。


中國紙幣的種類多達三、四萬種,要把它們全部收集並不容易。筆者收集了60多年,雖然未臻齊備,但也累積了一定數量的藏品。數年前,筆者整理庫藏時,腦海萌生出版書冊的念頭,一來是希望與同好交流,二來是深感過去查閱紙幣資料之不便,三來是民間缺少一本結合近代史和紙幣史的書籍,所以決心出版一套簡單清晰的書冊供查閱。


猶記得數十年前,資訊不如現今發達,偶爾得一心儀鈔票,欲知其出處來歷,動輒便要翻閱大量書籍。時至今日,市面上的紙幣書籍雖多,但不少屬學者專書,研究論述多而圖片少,新入門者未必能讀懂;有的是整本美輪美奐的圖錄,可惜缺乏解說,讀者無從得知紙幣的由來和特色;有的則年代久遠,不易購得。網絡上不乏紙幣的資訊,美中不足的是內容不完整,參考起來難免有所困惑。


筆者遂集紙幣收藏名家之大成,以及數十年累積的個人經驗編撰此書,圖文並茂呈現出中國第一張鈔票 – 交子至中國人民幣的紙幣發展史。


事實上,紙幣在清代以前不算發達,直至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,清廷軍費開支暴增,加上面對戰敗的鉅額賠款,才開始重新印發紙幣。另一方面,侵略者除了在不平等條約中要求清廷賠償大量金銀,更要求開放中國民間市場,透過設立銀行和印製各式各樣的紙幣,瘋狂掠奪百姓的真金白銀。這些花團錦簇的紙幣背後,充斥着中華民族的血和淚,筆者特意撰寫〈鴉片戰爭後百年 中華民族滄桑史〉,簡述中國百年跌宕,希望同好收藏紙幣的同時,不要忘記沉痛的歷史。


筆者花了三年多時間,粗略梳理出中國紙幣發展的脈絡,期望各位同好一書在手,至少掌握到七至八成中國紙幣的資料。此外,一些過去被認為沒有實物存世的紙幣,近年陸續出土,筆者亦搜羅到部份與諸位分享。


此書得以面世,感謝李彩荷女士協助蒐集資料,以及李潔玲女士在排印方面花費很大精神。

 

內文或有紕漏,望各方多加指正!